什么是大食物观?习主席多次强调!
发布时间:2024-05-15 20:49:42
大食物观主题原由: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
习近平强调,湖南要扛起维护
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
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广东省海洋渔业发展情况介绍。
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2022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
安全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始终把保障
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
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他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什么是大食物观?
【专家视点】
作者:王建南(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瑞琛(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从农业基础薄弱的“弱鸟”到践行大食物观的“山海粮仓”,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市场主导、绿色发展四个维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首先,大食物观的根基在于耕地,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为
要义。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运用农机、农艺、生物等措施,切实保护耕地地力,推进粮食生产在有限耕地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效,牢牢守住
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其次,发挥山海兼备优势,向森林、海洋要食物。在传统粮食观视角下,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征是农业生产的劣势,但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却是开发食物来源的独特优势。宜林则林,福建突出开发茶油、锥栗、笋竹等系列森林食品,延伸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巴戟天、灵芝、黄精、绞股蓝、建莲子、太子参等“福九味”药食同源产品产业链,统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经济业态,打造“绿色粮库”;宜渔则渔,福建开辟特色“海洋牧场”,发展海水养殖和近内海捕捞,已形成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漳州牡蛎、霞浦海带、晋江紫菜、霞浦海参、福清对虾、福州烤鳗等渔业“土特产”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最后,推广菌草新兴生态农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福建充分发挥菌草技术的特色资源优势,“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以草代粮”发展畜禽业,打造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以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完善食物供应链,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如今,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优化升级农业全产业链成为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农业产前环节,推动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研发智能农机装备帮助农民高效实现耕、种、管、收,同时保障人才下沉乡镇、农田,以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小院”模式服务农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等。其次,在农业产中环节,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利用四荒地、盐碱地等非耕地建设设施大棚,推广应用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智能控制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智能控制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集约化、智能化畜禽养殖,拓宽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和“肉案子”。最后,在农业产后环节,打通一、二、三产间界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物流,拓展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渠道,缩短流通链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以市场为主导更好满足百姓食物消费需求。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二是发挥市场参与主体优势,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诸如农业生产性服务、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不同主体充分发挥好比较经营优势和组织联合优势,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以绿色发展巩固树立大食物观。以“绿水青山”为发展前提,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践行大食物观。一是坚持绿色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开发森林、海洋食物资源潜力和挖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的同时,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处理好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农业企业参与绿色认证,推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农业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品牌。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打造“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及全环节、跨部门联通的追溯平台,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全环节追溯,从而推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5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